靳应禄
发表于 2011-10-8 14:15:25
圭峰山麓 发表于 2011-10-8 1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长见识了。
谢谢你的关注。{:7_396:}
本是谝闲传的话,却阴差阳错上了报,只好硬着头皮。没承想,歪打正着,还聘我当了民俗文化研究员……
靳应禄
发表于 2011-10-10 08:40:59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1-10-10 08:46 编辑
biangbiang面暨biang字的魅力 文/靳应禄 题记:biang字是关中民间自创的一个最独特的汉字,足以单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自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同志的总结讲话。 自从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由笔者主讲的《话说关中biangbiang面》在《话说西安》、《文化三秦》等栏目播出和在《阳光报》、《中国文化报》、《华商报》、《群众艺术》、《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等报刊、杂志刊登以来,不时有专家、学者、同仁和热心观众、听众、读者以多种方式与笔者交流、探讨,其中提到 biangbiang面可以称作面王,可纳入“陕西元素”。笔者很同意这个提法。面条种类繁多,如干(黏)面、汤面、炒面、烩面、哨子面、油泼面、biangbiang面、拌汤面等,为什么独将biangbiang面称为面王呢?首先是因为biangbiang面的营养全,豆腐、鸡蛋、粉条、海带、黄花、木耳、白菜、菠菜、油菜、豆芽、韭菜、豇豆、西红柿等皆可入锅,再佐以姜、蒜、油泼辣子和臊子,自然色味俱佳; 其次,biangbiang面是大众面,穷富都吃得起,不显富贵,也不寒酸,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吃biangbiang面的人数和次数较别的面条为多。尤其在温饱未解决的年代,多加两碗水,多下一把菜,三个人的biangbiang面便可够四个人、五个人吃呢 ! 第三、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可单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汉字中,biang字笔画最多。一个biang字,囊括人类最起码的物质(衣、食、住、行)和精神(性生活)两大需求,既叙说着车夫跋涉的辛劳,又满载着劳动人民对滋润生活的憧憬,其含义之丰富,在汉字中为最。
第四、因以上几点理由,biangbiang面暨biang字可納入“陕西元素”。一位日本教授曾惊叹我们西安不但有地下的兵马俑、地上的“兵马俑”,而且还有民俗(文化)的“兵马俑”。我们的兵马俑曾轰动世界,我们的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同样让世界震撼,这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在民间有着广泛群众基础而且历史悠久、尽显陕西特色的biangbiang面暨富含多种原汁原味文化符号的biang字納入“陕西元素”自然有着非凡的意义。
靳应禄
发表于 2011-10-12 06:49:29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1-10-12 06:55 编辑
“Biang”字为何人所造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10-28 发表评论>>
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91028/000802ab801d0c524bbf01.jpg 草根讲坛引出话题:Biang字的背后“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这是一首在陕西关中城乡流传很广的歌谣,唱的是一个字的写法,说的是一种老少皆知的小吃名称——Biang和BiangBiang面。这是一个字典未录、字库里也没有的字,但它作为陕西地方独有的汉字,其歌诀却久唱不衰;这是一种手工擀制,宽似裤带的面条,长二尺有余,调以各色臊子、油泼辣子,香馋诱人,关中农村妇孺皆知,家家会做,人人喜食。草根讲坛说村民身边事10月22日,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户县文化馆、户县大王镇康王中村共同举办的《话说西安》百姓系列大讲堂乡村版,走进了历史悠久的西周丰镐故地——西安户县康王村,开讲《话说关中BiangBiang面》,吃BiangBiang面,品BiangBiang书法,观BiangBiang剪纸,唱BiangBiang歌谣,赏BiangBiang面泥塑,讲BiangBiang故事……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给前来参与的村民和听众们献上了一场BiangBiang文化大餐。正如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讲坛策划人之一王智所说,Biang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最具关中民俗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图腾。Biang字是关中民间自创的一个汉字,其发音独一无二,书写在汉字中也是笔画最多、最复杂的,据说其写法至少有10种,最少的54画,最多的71画,不同的写法还各有歌谣帮助人们记忆,并世代相传。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汉字?它又蕴涵着什么样的文化信息?Biang字字型解读,多与周秦有关在讲坛开讲前,康王村的一位村民推上来一辆独轮车,中间如狗脊背,当地人称“狗脊梁车”,他模拟的是早年秦咸古道上卖面的车夫,独轮车以及车上的草帽、麻花、竹篓、粮袋子一应歌谣中所唱。康王村据说曾经是周王朝都城最繁华的郊区,其来历与成康之治的周康王有着直接的联系,周康王曾在此驻留过。从这里有一条古道向西直通周王朝的发祥地——丰镐,物资和粮草源源不断经过这里,车夫推着独轮车年复一年走在路上,渐渐就有了独具特色的车夫谣。道具独轮车打开了主讲嘉宾陕西民俗学会理事靳应禄的话匣子。经过他走访研究,Biang字的来历就像独轮车的造型。“一点撩上天”指的是卖面人的草帽,“留个钩搭挂麻糖”指的是车旁挂的麻花,“东一扭,西一扭”是指车夫推车走路时左右扭动以保持独轮车平衡,“左一长,右一长”是指车帮上顺搭的长面袋子。歌谣可谓高度概括了古道车夫的形态和艰辛,而“马大王”的“马”字和字顶头的“穴”字分别代表了男、女。靳应禄认为Biang字歌是一首“快活谣”,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声词,是饥饿难忍吃面时候嘴里发出的声音,同时暗指男女之事。一个Biang写尽人生百味,食色性都在其中,表达了劳动人民最朴素最原始的人生追求。书法家李志华则有另解,他书写的Biang字书法及歌谣,“穴”却是“一只老鼠跳上案,两个老鼠下面看”,Biang字右边不是立刀旁,而代之一个戈字,他说:“刀子上咋能挂麻糖(麻花)嘛?只有‘戈’上才有勾搭能挂嘛!”而咸阳市一位研究者认为Biang字歌是秦始皇大军的“军歌”,借以展现一统天下虎狼之师的能征善战,另一种说法认为Biang字歌是秦国的招贤令,是意图表现招纳六国之士渡黄河而归秦,直言进谏,共治秦国。Biang字内涵的解读,也引来德国汉学研究者米五斗的参与,米五斗是他的中国名。热爱中国文化的他在陕西生活学习工作多年,已身为秦人好为秦声。当天他不仅当着众多媒体和观众大秀吃BiangBiang面的造型,还在讲坛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看似复杂的Biang,其实是依据汉字造字规律而来的,中间含一个变字,就是依据。Biang字何以读作Biang这么复杂的汉字,为什么要念作Biang呢?民间至少有6种说法,王智说这些说法大多是模拟声音而定字音:面在制作的擀制和拉扯过程中在案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在捞出和调味搅拌过程中,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面在入口时,嘴边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等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日前撰文,认为Biang字发音,较为准确的说法是源于妇女洗衣服时用棒槌捶打湿衣所发出的声音。BiangBiang面的原始制作过程是这样的:秦人用盐水和面,将面团置于石头或案板上用棒槌捶打,直到面团光滑、均匀之后,再用擀面杖擀成大面片,然后切成像裤带一样宽,下到沸腾的滚水锅中。这种响亮而浑厚的“Biang—Biang—”声也就成了“BiangBiang面”名称的由来了。傅功振认为Biang字由10个文化元素组成,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居住形式、饮食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品格、民族精神等。“穴”部说明了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为中心的秦人,在古代是以穴居为主的;这里的“言”字其实是“盐”,盐是文明的尺度,盐为百味之祖,是秦人饮食中的主要调料,用盐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糸”和“长”这两个字则充分体现了秦人在制作BiangBiang面过程中的动作以及品尝之后的愉悦情态。“心”字传递了秦人忠厚朴鲁、诚信热忱的秉性;左边“月”字通“肉”,彪悍强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体现了秦人“虎狼之师”的饮食习惯;“马”和“戈”字,则更体现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关于“马大王”的传说,指的是秦将白起当年战胜赵奢后裔“马服诸侯王”“坐车回咸阳”告功还乡的故事。“推个车车逛咸阳”实际上点明了这个字是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秦地产生的。Biang字为何人所造Biang的字型来历,同样也是版本不一。民间传说Biang字为一无名秀才所造,时代无从考证。据说,当时一位贫困潦倒的秀才赶往咸阳,路过一家面馆时,饥肠辘辘,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不觉踱将进去。只见红黄绿白、色香俱全的裤带宽面条,煞是馋人。秀才要了一碗裤带面,一阵狼吞虎咽,直吃得酣畅淋漓,到结账时一摸兜,囊中早已空空如洗,无以付账,只好求店家以书代之。按照店家所言“BiangBiang面”的字音,秀才触景生情,感怀伤时,略加思索,笔走龙蛇,一边写一边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从此,“BiangBiang面”名遍关中。也有一说“Biang”字成型始于秦始皇。传说秦始皇有一日吃厌了山珍海味,加之当时内忧外患,毫无食欲,急坏了皇宫上下,一太监急中生智到街上买了碗平民小吃回来,不料秦始皇一时饕餮下咽,胃口大开,吃毕惊赞:这是何物?竟比山珍海味还味美上口。宦官答:BiangBiang面。始皇觉得既然已成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轻易吃到,就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名,有意令平民难以写出此字。民间种种传说和附会,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Biang字为文化造字,千年流传,留存着当地人的文化记忆。一个字,一种面食,传唱不衰的歌谣,鲜活生动,写着、吃着、唱着陕西关中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它不仅仅是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成为当地人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构成。活动策划人、西安市群艺馆馆长王升荣说:“实际上关中每一个村落都有古老的历史,都有古老的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蕴藏在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中,更蕴藏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草根讲坛正欲借助这种文化下乡的新模式,来唤醒老百姓的文化自觉。”(文/黄晓峰)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责任编辑: 雨悦
温泉
发表于 2011-10-12 18:01:53
{:7_390:}
靳应禄
发表于 2011-10-12 23:24:03
谢谢浏览。{:7_396:}
月季叶子
发表于 2011-10-13 18:52:43
靳应禄 发表于 2011-10-8 14: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总版主过奖了。谢谢。
就是有水平。{:7_381:}{:7_389:}
靳应禄
发表于 2011-10-15 08:14:36
谢谢叶子。{:7_396:}
猫与玫瑰.
发表于 2012-11-9 11:20:17
靳应禄 老师,我们非常靠谱 14号就要录节目啦。请您看到贴 立即回复我。万分感谢!
猫与玫瑰.
发表于 2012-11-9 11:24:47
靳应禄老师,你好。我是湖南卫视非常靠谱栏目记者。我们14号 打算做一期关于西安的节目。biang 这个 字到底怎么是什么意思,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也不敢乱猜,还是想 请教对这个字特别有研究的专家比较靠谱 。所以 我们导演就想找您 了解一下,请靳应禄老师看到后立即回复我。或者加我的QQ573905140. 时间较紧迫 万分感谢!
美文亭
发表于 2012-11-9 14:19:16
解释的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