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熟)商海初渡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1-8-19 23:27 编辑商海初渡 1961年冬,16岁的我随着几位“大哥”、“大叔”们西闯甘省(关中人对甘肃省的称谓)。那时的闯,不是今天意义的打工,而是做生意。打工一词在那时尚未出现。在那个一切按“计划”行事的年代里,擅自离开户口所在地会被认为是“自流”人口——可别小看在文人眼里这颇有些诗情画意的“自流”一词,在那时若挨上了可不得了,随时会被“专政”的。所以那时候外出,皆是隐秘的,也自然提心吊胆。而习惯称谓的生意一词的前面还得加上“黑市”两个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法理解,做生意本是光明正大的事,为什么要称做“黑市”?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既无私营商店,又无自由市场,买卖皆凭证卡,一切统购统销——凡在国营商店(场)之外的买、卖行为,都叫黑市交易。 由于我们做的生意是卖棉花,属国家严格控制的“一类”物资,按当时的政策应算犯法,所以行动只能是“偷偷的”。此行对我原本忐忑不安的心态起镇定作用的是我们一行中有一位大队党支部的副书记——这也是行事向来谨慎的家父敢放心地让我去“冒险”的原因之一。 为了躲过公社驻队干部的视线(或者说不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驻队干部添麻烦),当然也不想让别人知晓,我们选择在一个礼拜六晚上人睡定的时分起程,步行三个多小时,天亮前从咸阳登上了西去的火车。 傍晚,火车到达武山车站。我们连饭也顾不上吃,背着打成背包形状的棉花包在崎岖的山路上绕行。虽黑灯瞎火但我们并不胆怯,因为我们毕竟是七条汉子——后来我才知道整个行程都是慎密地计划好的,选择礼拜天到达,也是为了避开那边的驻队干部,晚上到的用意是煤油灯下好交易,夜不观色嘛!人常说“生意场上无秕子(方言。成熟度不够的谷、麦等果实)”——都很精明。 不过,这夜不观色有利也有弊,那就是“次花”卖了高价钱,相反,“上等花”却卖了个最低价。这是为什么?原来经验丰富的大哥、大叔们带的是从黑市买来的巴绽(方言。尾绽)花——棉农都知道那是将未成熟的棉花瓣用扁担捶开后轧、弹的。在我们当地,这种花充其量只能达到832级甚至是932级,论价只值纺花的三分之一,但在甘肃,那天晚上巴绽花的卖价却高过纺花三分之一,一反一正,差别大了。巴绽花的白度可以,充彰好(方言。第一印象好),但纤维度差,也潮湿。而我带的是生产队分的自留棉,是绝对优等的纺花,论级别当在636以上。可是由于我不仅没有经验,而且连起码的常识也缺乏,一路上一直拿棉花包当垫子坐,及至打开一看,成了棉团儿,既不蓬松,也不泛白,更没有荧光感,明显地不赢人。而甘肃人不种棉花,不懂检验方法,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我不可能揭短抖“师傅”们的底儿。怨谁呢?我只好哑巴吃黄连 / 有苦往肚里咽。 回返的路上,我直想哭:别人一次赚300~400元,而我却是“娃打娃(方言。不赚不赔)”。 但没想到家父听完我的叙述后却很释然,不怨也不悔,还乐呵呵地说他此次根本就没打算让我赚钱。接着,他老人家又对我重复了我尚在儿时他就教会我的一首打油诗“四两黄铜四两金,拿到大街试人心,黄铜卖完金还在,世人认假不认真”,以前我一直不解其意,这次才使我多少悟出了些哲理。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家父让我去经历社会的良苦用心。
{:7_390:}老人家好心态{:7_389:} {:7_396:}{:7_396:} {:7_391:} 心态好就会年轻化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1-8-20 10:28 编辑
靳应禄 发表于 2011-8-19 23:22 http://bbs.huxianwang.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商海初渡 1961年冬,16岁的我随着几位“大哥”、“大 ...
回复圭峰山麓 老人家好心态 的帖子:
你说的很中肯,我父亲的见识的确不一般,我自然受益匪浅。你的话同时又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深情思念……
衷心感谢。{:7_396:}
回复 老玩童 的帖子
谢谢吉老师。{:7_390:}
回复 溪水止流 的帖子
谢谢版主。{:7_396:}
回复 顺其自然 的帖子
谢谢浏览。{:7_390:}
难得的经历。{:7_394:}{:7_39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