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之滇红 发表于 2011-6-15 17:59:39

富翁变“负翁”的法律警示:单方监管已显滞后

       近日,知名出版人洪晃在其个人微博上炮轰德意志银行,称该银行的私人理财是“全世界最坏的服务”,自己快被理成“无产阶级”了。
       作为一个拥有270余万粉丝的公众人物,洪晃的该条批评微博引来大量的转发和评论。一时间,外资银行的理财能力和服务品质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引发公众的质疑。
  一直以来,拥有国际化视野、产品更丰富、服务质量更好成为一些投资者选择外资银行非常看重的因素。殊不知,这些以专业、高端著称的银行近几年的表现并没有让一个个富翁的财富锦上添花,反而使部分客户的财富不断缩水。由此引发的中国投资者同外资银行的纠纷和摩擦也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对簿公堂。
  富翁理财成“负翁”
  自2004年光大银行首开国内银行理财先河以来,为了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国内银行理财市场迅速发展起来。
  时下,为了满足银监会严格的存贷比标准,将储户的存款留住,银行业再次掀起了理财产品的销售热潮。
  根据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就达到了3691只,同比增幅达107.71%;发行规模约计4.17万亿元,已超过2010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一半。
  在理财产品的销售队伍中,外资银行曾以其高端、专业的形象吸引了不少内地富裕阶层。然而,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不少外资银行所销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都折戟于不断下行的资本市场,净值迅速缩水,一些富翁损失惨重。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金泉就曾遇到这样一位客户。该客户于2007年8月购买了香港星展银行一款名为“KODA”(累计期权,一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理财产品,这不仅让她的8000万元投入血本无归,还让她倒欠了银行近亿元,真正是由“富翁”变成了“负翁”。
  “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多为结构型产品,投资风险很大。像KODA这种理财产品的设计和合同条款都非常复杂,且多具有很强的高杠杆性,在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放大。可以说,这种理财产品极具杀伤力。”肖金泉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如果说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业绩乏善可陈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随后经济逐渐复苏的过程中,仍有产品出现严重亏损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普益财富统计显示,2011年前4个月,就有多款外资理财产品表现平平,其中花旗银行的“百达基金精选品牌(欧元)”同期跌幅更是达到20%。
  洪晃“被理成无产阶级”的微博发出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发表微博表示:“经历一次危机冲击之后,外资银行要在理财市场恢复声誉和信任,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乡下人 发表于 2011-6-15 19:41:00

{:7_390:}hhh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富翁变“负翁”的法律警示:单方监管已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