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在惠安厂的十四天
说到西安的航天,不能不提到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的一次非同寻常的西安之行。 新中国用于航天的复合燃料即固体推进剂就诞生在西安。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同志就此专程到取得此项成果的西安惠安化工厂视察。钱学森院长此次惠安厂之行停留的时间最长,达十四天之久,这自然有着非凡的意义,亦折射出该厂所研制成功的固体推进剂对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性。 为西安人所津津乐道的三安(庆安、红安、惠安)之一的西安惠安化工厂是“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设计之初,在同行业中为亚洲第一,后因苏方中止协议,虽规模缩小,实际占地面积一万一千多亩,却仍在国内同行业中为最大。该厂而今已发展成为大型骨干企业。 惠安厂在筹建之初的宗旨是生产单基发射药,这一点,在中苏签订的协议中写的很清楚,其工艺及生产流程也自然仅限于此。凭心而论,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而言,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可谓是打下了新中国工业的基础,无疑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应当承认,苏联方面当时对中国的援助的确是诚挚的,所提供的技术是相当先进的,他们派来的专家们,以惠安厂为例,绝大多数是称职的、友好的和负责任的。但也无可否认,苏方绝对不会把尖端的东西亳无保留地给我们。在惠安厂,苏方专家们只要拿出合格的单基药,就算完成了任务。可是,我们中国人绝对不满足现状,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边走,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单基药技术,还想搞更高级的东西。当时派往苏联学习后来成为惠安厂总工程师、厂长、陕西兵工局局长的刘茂功同志就是这样想的。 刘茂功同志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就捉摸着研发复合药。在当时的厂长陈化争少将和总工程师朱瑛同志的支持下,“悄悄”成立了科研所。说悄悄,是因为中苏协议和建厂规划都没有提及复合药,名不正,言不顺,也自然没有专项经费。搞试验找几间工房并不难,但连个牌子都不敢挂;所抽调的人虽经过严格挑选,却不敢大张旗鼓。其原因就是迥避苏方专家,不想也不敢引起苏方专家的不高兴。否则,会引发争议,甚止会影响"大局",那可不得了。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其简陋,科研人员完全是“瞎子爬山”,艰难摸索。由于采纳了工程师邓德本同志改变配方中某一组份的建议,使以往试验中不稳定(即起火、爆炸)的问题得以解决,再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钱学森院长获悉此重大喜讯后,迅即奔赴西安惠安化工厂视察,对该厂此项成果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惠安厂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上说“你们厂此项成果,为我国固体火箭的发展、提前,争取了两到三年时间”。两到三年时间--在科技现代化的时代,这两三年要迈多少个台阶啊! 钱学森同志返回北京后,很快地,某部队一百多人的科研人员派来了,配合惠安厂的科研人员,没过多久,便为我国自行研发、当时被称为“独生子”的固体推进剂定了型 。之后,国家按战略、战术分类,航天和常规兵器分工,惠安厂属常规兵器系统,遂将此项重大科研成果,连同一批科、技人员一起划拨到了航天系统。(靳应禄)
应当承认,苏联方面当时对中国的援助的确是诚挚的,所提供的技术是相当先进的{:7_391:} 还有这事 本文原本是给西安晚报“名人与西安”栏目撰写的征文,用的标题是“钱学森与西安航天”。可惜迟了一步,当我将打印稿送到西安晚报编辑部编辑阅了后,连呼了几个可惜,说“这么好的稿子,昨天若拿来肯定等,现在征文已结束,今天才刊了结束语……”。后《现代军工报》、《金户视野》、《惠安报》、《中国兵工报》等陆续刊登。现就文章中有关章节作简单说明:
一、文章其所以从西安航天开篇,是因为要适合征文要求。
二、第二段所说钱学森来惠安时间最长,这句话结构有问题,现在所刊的这篇文章是从《中国兵工报》上转载的,有删节。笔者原稿有“来惠安的中央、部委领导以及劳模不少,惟钱……时间最长”。
感谢网友并回复游艺者:本人是惠安史志编辑,本文不但是真实史料,而且是经过保密处审核了的。不会马虎,也不能马虎,更不敢马虎。 惠安化工厂也属国防之重器
惠安化工厂是“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
钱学森院长获悉此重大喜讯后,迅即奔赴西安惠安化工厂视察,对该厂此项成果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惠安厂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上说“你们厂此项成果,为我国固体火箭的发展、提前,争取了两到三年时间”。两到三年时间--在科技现代化的时代,这两三年要迈多少个台阶啊!
惠安化工厂,真是了不起!{:7_389:}
:o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1-7-26 06:41 编辑
回复 之乎者也 的帖子
{:7_396:}谢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