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之滇红 发表于 2011-5-16 23:53:44

存款大减发出了强烈警示

本帖最后由 梵之滇红 于 2011-5-16 23:54 编辑

人民币存款出现了惊天大逆转。
  据央行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披露,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51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101亿元。
  今年一季度,住户存款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6621亿元,而进入4月后,人民币存款却同比大减,原因何在?以笔者的观察和了解,首要原因是一季度各家金融机构对存款近乎疯狂的抢夺。为了“开门红”, 各家银行今年一季度都把存款放在十分重要地位,为此都有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大力度奖励工资费用,设立名目繁多的各项各类奖罚措施。对存款任务完成好的职工,给予重奖,有的甚至只要抓住一季度“开门红”的奖励,一年睡大觉也不愁吃喝。对完不成任务者,则给予重罚,罚得一些职工连基本生活费用都保不住。特别是到一季度末即3月底的时候,各家银行竞相揽存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高息揽储、网银停止转款、跨行汇兑封闭、柜台取现停止等等,一切都为了增加和保住3月31日那天的“漂亮”存款数据。个别银行甚至在3月31日那天开始买存款,简直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这番恶战,遂使一季度末各项存款非正常增加,基数被非正常推高。其实,这些存款都是短暂的、临时的,谈不上任何稳定性。3月31日时点一过,进入4月后,这些存款当然就会被迅速取走,住户存款怎能不大幅下降?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长期的存款负利率,住户存款越多、时间越长,亏本越大,促使存款从银行搬家到其他投资渠道。今年4月CPI同比上涨5.3%,与一年期存款3.25%相比较,负利率为2.05个百分点。而去年4月CPI同比上涨2.8%,与一年期利率2.25%相比较负利率为0.55个百分点,与今年4月负利率相差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住户今年4月一年期100万元存款,比去年同期要多缩水1.5万元。
最后一个原因,是在负利率驱赶下,住户纷纷取出存款寻求民间其他投资渠道甚至进入各类商品市场炒作。比如,在股市和房地产投资并不看好的条件下,把资金转向信托、黄金、古董、商铺租赁甚至大宗商品交易等投资领域,转向一些企业地下高息吸收存款、民间放贷甚至高利贷市场。
  人民币存款同比增幅大幅下降,住户存款出现近4700亿元的绝对数下降,随之带来的一个问题不能不小觑:助推了通胀的货币因素、货币基础。货币因素推高通胀的贷款投放渠道被调控住了,但还有两个因素难以控制。一个是外汇储备增加造成的人民币被动投放,另一个就是负利率驱赶下储蓄从银行流出、流向市场,对资产价格的冲击、对物价的冲击、对各种投资品的冲击。笔者曾多次提醒,如果一边长期负利率,另一边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话,肯定会使得储蓄从金融调控的大笼子里流出,进而使得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也渐渐失去作用。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发生了。居民存款从金融笼子里流出,这种势头是任何人、任何调控工具都无法阻挡的。4月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加8325亿元,等于8325亿元流动性没有进入金融笼子里;住户存款减少4678亿元,等于向市场投放了4678亿元流动性。这与外汇储备增加造成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叠加在一起,将大大推高通胀的货币因素。
  存款增幅骤减,住户存款绝对额下降,使得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被大大削弱。如何从利益上吸引流出的存款回到金融笼子里,同时又能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保持适宜的融资环境,委实是个大难题。
存款流向一
  理财产品月“圈钱”超万亿
  在存款出笼进行投资理财的同时,国内楼市成交萎缩,股市低迷,存款搬到了哪里,耐人寻味。
  据记者粗略估计,今年4月份,基金、银行、券商、信托等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或吸纳了超万亿资金。其中撬动存款的最大杠杆应属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普益财富银行理财数据库显示,2011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已达3691款,发行规模约为4.17万亿人民币。4月,65家银行在境内共发行1323款个人理财产品。由于发行款数较一季度平均每月1230款的规模有所放大,估计发行规模超万亿元。
  公募基金今年也加速抢滩理财市场。单单4月就有17只公募基金发行,募资规模高达238.27亿元。 而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同期有58只阳光私募成立,按每只规模1亿份左右估算,4月募资规模在60亿左右。
  券商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也不落其后。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4月新成立的券商理财产品总的规模高达64.28亿份。4月固定收益信托发行规模创出历史新高,41家信托公司共发行121只固定收益信托产品,预计发行总规模高达281.23亿元。
存款流向二
  民间借贷红火
  挖银行“墙角”
  正当复苏中的中小企业资金饥渴之时,却遇到银行信贷紧缩,无钱可贷,部分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转向民间融资或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居民存款。
  一国有大银行广东省分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向本报记者分析称,在个人存款里,有不小一部分是民营企业主以个人名义存放的经营性资金,信贷持续收紧以后,民营企业贷款困难,这部分资金从银行存款外逃。另一银行内部人士分析称,由于银行信贷紧缩,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融资越来越难,而民间借贷利率也水涨船高,有部分储户将资金从银行取走,转向民间借贷市场。
  此种现象从4月新发信托产品的结构上得窥一斑,好买基金数据显示,4月,新募信托资金投向工商企业的数量占比最大,占比30.58%的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资金是投向工商企业。而从资金募集总量来看,投资于房地产的信托资金量巨大,4月30只信托产品的153.46亿元资金都是投向房地产。
存款的搬家实际上是在对当下过低存款利率的“用脚投票”。特别是央行在新的调控框架下,较少使用窗口调控,更多使用流动性管理的手段限制信贷的增长,这会使得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上升,显著超过存款利率,存给银行的收益小于借给银行的收益,存款自然会大量转化至表外,这意味着存款大战在高通胀时期将会更加激烈。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款大战是无奈的选择。即使官方不放开存单利率的定价,私下里的返点也早已使其成为既成事实。货币市场利率与实际有效存款利率逐步拉平或许将是大势所趋,尽管这一过程是渐进缓慢的,但是这意味着流动性紧缩比加息对资金成本的影响更大,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在加速。
  调控者实际上正在本着宏观审慎的原则,使用资本充足率、准备金率等工具限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而商业银行一方面争抢存款、做大贷款,做信用套利者,另一方面拉长了自己的资产久期,流动性指标连续下降,争做期限套利者,而利率市场化和通胀的抬升,将挤压套利空间,一旦风向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该瘦身了。利率市场化的时代不再是大块头的时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存款大减发出了强烈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