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人有三昏六木十二糊涂。我当时并不太相信这句话,觉得人们是在给自己做错事儿或者说错话找了个理由。" q# m! m+ {1 y
前些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厦门大学一位副教授讲解红楼诗词,听到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便触动了一点感悟,于是就模仿着凑了几句,作了一首《唐多令·圭峰之秋》,发布在秦岭网的原创园地栏目里。日前闲来无事,又翻看自己的“大作”,瞅着瞅着,好像总觉得那里有些不对劲儿,最后终于发现下阙竟然多了一句。原文如下:' W" u# p8 h( w) Y' B
唐多令·圭峰之秋2 @' k, F$ T6 J T
秋至山月明,霜临栌叶红。一丛丛、火烧连营。纵使神笔难描绘,自然画,天作成。
& G( p% T; k8 A4 k# @# \1 B竹杖敲圭峰,把酒白发翁。邀红叶、共饮几盅。醉问吾汝谁年轻?今日若得刘郎在,吟诗赋,唱西风。 M. i2 I9 w$ A; I
看着自己在诗词格式上犯的这个低级的错误,我不免感到有些尴尬和自责。这时我便想起了早年老人们说的“人有三昏六木十二糊涂”的话来,觉得此话并非虚言。我之所以眼睁睁的犯了低级错误而不自知,大概也是因为上了一点年纪吧,是到了早该三昏六木十二糊涂的时候了。呵呵呵,我也终于为自己寻找到了犯错的理由和借口了。既然犯了错,那就应该有错必改。接下来就开始再琢磨,再折腾,不但修正了格式,也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修改后的文字如下,诚望各位文友网友多多指点斧正。
5 G5 ~* M% m- I) O唐多令·圭峰之秋
: ], @! ?- B* G/ O; L& f" D秋至山色明,霜临栌叶红。一丛丛、火烧连营。纵使神笔难描绘,自然画,天作成。8 ^. F* I" @3 o
竹杖倚老松,把酒白发翁。邀圭峰、共饮几盅。醉问吾汝谁年轻,无人应,眼朦胧。
. k+ f* ?/ T1 |8 w2 \! z附:林黛玉《唐多令·柳絮》
" ^' x* X3 z2 ], c$ T1 A'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8 }3 {6 _7 S. O6 P7 c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l( \0 Q3 |" J) w1 [
" Q( p+ G. C# f0 K% `4 d
9 P. b9 i0 b8 e/ J) W
" h5 Q; s" k9 Q#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