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知识】秦腔的唱腔与板式
秦腔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讲究四声,演唱注意喉、腭、舌、齿、唇等部位发声位置;“调之中有节、高、下、平、侧、缓、急、艳、曼和停腔过板”,板之中有起、有腰、有底;眼之中有正、有侧。声平缓则三眼一板,声急侧则一眼一板。演唱伴奏原有笙、笛类竹管,后去弃改用弦、弹为主奏乐器,并以梆子击节。据有关史料记载,演唱者“人人出口,皆音中黄钟,调入正宫”,并“擅长在直起直落,又复婉转关生;犯入别调,仍蹈宫音”体现出秦腔唱腔“慷慨激昂,苍劲悲壮”的艺术特点。后在本地民间音乐的不断影响下,逐渐衍变为板式变化体。五声、七声音阶并用,徵调式为主,间以宫调式。唱腔分为慢板、二六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类板式。除滚板之外,各类唱腔板式均有结构相同而色彩各异的“欢音”和“苦音”之分。唱词为上下齐言对偶句,词格有“二、二、三”格的七字句和“三、三、四”格的十字句,并间有五言和长短句式。唱词讲究押韵,上仄下平、合十三辙。演唱均用关中语言,属中州韵系统。关中语亦分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与普通话语音四声有所不同。
秦腔曲牌共约三百余首(套),但民初以来,常用不过数十首(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除传统戏之外,现代戏和大多数新编历史剧已极少使用曲牌,而用前奏曲、幕间曲、对话音乐、尾声音乐等新创作乐曲取代。
秦腔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二弦、月琴、笛子、唢呐等,三十午代后逐渐由板胡、笛琴(即京胡)、秦高胡、三弦、笛子等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琵琶、扬琴、大提琴等乐器先后被吸收进秦腔乐队(待续)(文字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说的很专业{:7_381:} {:7_390:} {:7_381:}{:7_381:}{:7_389:}{:7_389:} {:7_389:}{:7_390:}
页:
[1]